“Money, it’s a crime
Share it fairly but don’t take a slice of my pie
Money, so they sa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today”
錢,是種罪惡
大家平分,但是別想從我這兒拿走一份
錢,人人都說
它是萬惡根源
—〈Money〉 by Pink Floyd
在這消費主義的時代,物質儼然成為身分品味的象徵,金錢是最直接的衡量單位──一杯1400元的咖啡、一晚100萬的飯店,花得起的就是地位。「Money」這熟悉的字寫滿了輝煌歷史,也害了不少青春年歲。這首〈Money〉的諷刺口吻如此貼切,歌詞裡寫出金錢之邪惡,卻也將人性的貪婪表露無遺。有的人埋頭苦幹,掙來一分一毫死抓不放,有的人「呷碗內看碗外」永不知足,金錢的誘惑不分你我,朝著每個人招手。
1995年初,一名28歲的英國鄉村青年,因為對金錢、美酒、美女的渴望,搞垮了歷史最悠久、擁有233年基業的霸菱銀行(Barings Bank)。這個瘋狂的青年,叫做尼克‧李森(Nick Leeson)。
大玩金錢遊戲,偷天換日輸掉霸菱
霸菱銀行於1762年開業,創辦人為法蘭西斯 ‧ 霸菱(Sir Francis Baring),因從事國貿融資致富,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曾為其客戶之一。1990年代中期,亞洲經濟剛起步,李森進入霸菱銀行,被分派到印尼總部雅加達任職。他憑著大膽、積極的投資方式,為公司贏得不少利潤,而後升職為霸菱銀行在新加坡期貨部門的首席交易員兼總經理。
1993年,李森為霸菱銀行賺進1200萬美元,也對自己的操作能力更增信心。隔年,他預計日本的股價和利率水準可望因經濟復甦而回升,因此,他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並放空日本債券期貨。但他萬萬沒想到,1995年1月的神戶大地震,震出了日本經濟蕭條;在一個月內,日經225指數下跌了15%,2月的時候,李森已經損失2億多美元,但他沒因此認賠出場。
Photo Credit:The Story of Nick Lesson, The Rouge Trader
為了遮掩虧損,李森利用公司為客戶錯帳所開設的「88888」及公司套利「92000」兩個帳戶,大玩障眼法;以職務之便更改稽核系統,將虧損金額移至「88888」帳戶內,後將獲利移到「92000」帳戶,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李森一方面竄改交易記錄,一方面又採取上跨式的選擇交易策略(short straddle)繼續買進日經指數多頭部位。此後,日經225指數持續下跌,李森以這種獲利有限而損失無限的交易策略,在持有的指數期貨多頭部位和賣權空頭部位皆出現巨額虧損。
1995年2月23日,當天收盤後新加坡期貨交易所要求李森補繳保證金,但李森卻早已逃逸無蹤。霸菱銀行總計虧損了14億美元,宣告破產,最後被荷蘭ING集團以1英鎊象徵性價格收購。
霸菱破產,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騙局?
案發後李森帶著妻子潛逃馬來西亞,又轉機到泰國,最後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被捕。1995年12月,新加坡法院判刑尼森6年半,他在獄中表現良好,又因罹患直腸癌,只坐了3年半的牢,在1999年7月假釋出獄,返回英國。
當年新加坡為了成為金融中心,頒獎給1995年績效最優秀的經理人,諷刺的是,得獎者竟然是李森。李森自己提到,霸菱銀行在虧損醜聞爆發前,也曾派人查帳,但公司仍指望他能維持過去優異的績效,也不願細查每筆帳目,「所以從頭到尾,就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騙局」。
事後英格蘭銀行(MPC)對霸菱銀行倒閉案件進行調查,指出「管理階層不瞭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性質」、「缺乏風險管理」、「缺乏內部稽核」等缺失,此事件更引發「衍生性商品管理」的廣泛討論──問題不在於商品本身,而在於是否有落實管理。使用衍生性商品的單位須建立嚴格的稽核制度,為此類的金融弊案設置一個停損點。
金融使生活更加便利,但在這起金融弊案中,卻帶給社會大眾巨大的財產損失。被金錢利益沖昏頭而鋌而走險的人之中,李森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未來誰也無法保證,不會再有人為了更大的利益,蠶食鯨吞餅中自己以外的那一塊。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The Story of Nick Lesson, The Rouge Trader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