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有一項重要的觀念,就是「有土斯有財」。土地和房產是財富的重要象徵,因此,財富的流動趨於停滯,而產生貧窮的遺傳現象。以說文解字來說,「貧窮」的貧,就是沒有財產,財產分光了是為「貧」;「窮」則是沒有官位。一個人弓身窩居在洞穴裡,不窮也得窮。所以在農業社會,寒窗苦讀,進入仕途是擺脫窮困的唯一之道。 Read More
眾所皆知,銀行業是特許行業,是國家統治機器控制社會的附屬組織,表面看來它是民間組織,卻因為國家賦予的「壟斷」,而具有「衙門」的性質。
日前,曾銘宗立委(前金管會主委)在立法院辦了一場《全面檢討法規.迎接數位時代》的公聽會,我代表受邀的喬美公司參加,並以P2P貸款業者的立場呼籲政府對FinTech,包括P2P的借貸都宜採取開放的態度,因為FinTech的發展已襲捲全球,不可逆轉,台灣不可脫班掉隊,且政府採行的步驟、方法將影響台灣未來經濟的榮枯甚鉅,不可不慎!
在數學上要證明一件事的成立,往往需要透過嚴謹的邏輯推論,一個環節的錯誤就有可能導致極端偏離事實的結論。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任何事件。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例,有些人認為台灣不像大陸一樣幅員廣大,只是一個擠著兩千三百萬人的小島,且隨處可見便利商店,因此民眾大多可直接購買所需商品,不太需要「電子商務」送到家的服務,就此判斷台灣的電子商務難以發展。
近日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以前搶銀行是要被抓去關,但是隨著金融科技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有技巧搶了銀行,卻被視為英雄。此一番「搶犯變英雄」的說法,引起網路上許多金融新創業者的揶揄之外,連立委賴士葆也挑明說這是針對監理沙盒法案審議的另類施壓。
近年來全球各地金融保險科技迅猛的成長,獨角獸一隻隻的躍上金融舞台,與傳統金融業者分庭抗禮,互聯網及周邊科技創新的崛起或是一大關鍵,但若抽絲剝繭深究互聯網背後的哲學思維,其實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消費行為而是人類的意識形態,一旦人進了互聯網,便覺得互聯網是另一個全新及無邊界的國度,一切應該是跑馬圈地的全新從來,思維及行為截然不同於線下。因此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衝擊及挑戰,因此金融保險創新者批判「特許制」及「中介化」,而傳統金融業者扛著「監理法規」及「消費者保護」為大旗與之對抗,當然也有選擇大力擁抱創新變革的業者。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不創新,就等死!」(innovate or die!)。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認為「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才是企業永續生存的核心,而台灣科技大學盧希鵬教授,唯一與馬雲同台演講的台灣電商專家,同時也是國內許多產業創新獎的評審委員,更是金管會金融科技辦公室諮詢委員,曾經為文對台灣金融科技創新下了一個關鍵性的註腳:「FinTech:沒有違法的創新不叫創新!」
「最終的成功來自於大膽的行動和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Realize that ultimate success comes from opportunistic, bold moves which by definition, cannot be planned.)—羅斯‧強森(Frederick Ross Johnson)
這是全球著名的《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一書中,主角羅斯‧強森 (F. Ross Johnson),雷諾-納貝斯克公司(RJR Nabisco)的CEO所說的一句話。透過此書,讓人體會網路和個人對世界經濟的操縱影響力之大;它揭露了CEO所擁有的巨大權與利,以及真正的「玩家」如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今年3月,Google人工智慧AlphaGo以4:1打敗韓國棋王李世乭,引發全世界關注;機器人手術也實現了一項突破:小型組織自動機器人(STAR)利用自己的視覺、工具與智慧,縫合了豬的小腸,表現得比人類更出色。
在現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的時代,科技公司和創業家紛紛投入機器人相關領域,讓人工智慧正式商業化:機器人能夠陪你聊天、寫財經新聞、擔任飯店前臺;除此之外,他還懂投資策略,可以當你的「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s)。
前年中國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受世界各地矚目的就屬中國在未來十年金融、經濟的改革方向。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會後所發表的署名文章《全面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加快完善金融體系》,一再顯示中國未來的金融改革方向為提高直接金融比例,開放利率、匯率限制,打造更健全的資本市場體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