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與貨幣金融政策』研討會摘要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海嘯來襲,人類社會正面臨另一個翻江倒海的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行為模式、傳統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制度與體制架構都會隨著它的來臨重組調整。金融科技的出現,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變化而已,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政府,如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環境中迅速的從事調整,適應新環境的變動,將是二十一世紀中能否成功的關鍵。
有鑑於此,俞國華文教基金會特於元月10日舉辦這場『金融科技與貨幣金融政策』研討會。感謝承辦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金融科技p2p借貸平台的領頭羊「台灣資金交易所」,也在受邀貴賓名單之列。
探討議題聚焦在全球金融科技發展後,總體貨幣與金融穩定之政策與金融監理,會中邀請中央銀行楊副總裁金龍致詞,金管會黃副主任委員天牧主持圓桌論壇,並邀集海內外財金學者、專家、監理官,就金融科技、貨幣金融政策及金融監理等面向,進行專題演講及深度與談。
研討會的主題除了提到貨幣金融政策外,段錦泉教授也分享ABC分類下的公司風險模型,則需要再納入經濟循環因子、總體經濟相關性因子,以打造深度的風險模型。
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賈景光總經理則提到目前的AI服務為專用型AI機器人,像是專注於圍棋機器人、專注於西洋棋機器人,而通用型機器人,因為要涉入的資料要更廣,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另外客服機器人,若是要解讀中文的自然語言,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為中文博大精深,舉個例,昨日中華隊大敗日本隊,今日中華隊大勝韓國隊,請問中華隊是幾勝?幾敗?對於機器人來說辨識中文語意的成功率有一定的挑戰。
會中也有提到銀行語音服務型的APP,在日本、國內的銀行都已陸續啟用,以後網路銀行的操作,將只需要用語音加上生物辨識,即可完成交易事項。會議中也舉了個輕鬆的例子,對著語音助理說,請轉五仟元給我的女朋友,手機畫面彈出建議的三位女性對象,並且判別過往的匯款行為,分別給定機率值。
最後針對金融科技相關的主題,由政治大學殷乃平教授主講:「金融科技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以下為筆者對此內容的摘要節錄:
金融科技(FinTech)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如資訊數據的運用,從資訊挖礦到大數據,進而到智能環境,讓金融業如虎添翼,從交叉銷售到新產品的開發,風險管控到人力的精簡,使金融機構漸漸跨出過去,走向未來。
同時,英國的英格蘭銀行將電腦與各金融機構連線,可以提前計算出未來整體金融的貨幣流量,進一步規劃出相應的貨幣政策。過去,因為信用卡使用者日眾,多國央行將貨幣總計的指標從M1改為M2或M3,現在則因為移動支付普及與網路交易成長,取代了現金的使用,使得貨幣供給的統計更加困難,貨幣政策目標將被迫從量改為從價(存款改變為利率)。
網路金融為業者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金融環境,去中介化的P2P網貸使銀行業備受威脅,區塊鏈的網路虛擬貨幣,尤其是2009年比特幣在跨國境的網路環境出現,使得所有的中央銀行都提高警覺,因為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非央行發行,有P2P功能的比特幣流通,不但取代了實體紙幣的流通,而且讓所有藉著控制貨幣發行數量,影響市場利率,維持經濟穩定與成長的央行,失去的主要的政策工具。
據傳,全國聯準會在2010年就成立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區塊鏈的發展與運用;英格蘭銀行2015年The Future of Money白皮書著手研究區塊鏈,設計RSCoin,2017年6月就宣佈已經成熟,在不久的未來就能推出。並指出區塊鏈規劃下,成本更低,清算交易速度更快,交易雙方都有記錄,政府可以追索,防範犯罪;愛沙尼亞、突尼西亞、塞內加爾已搶先推出它們的區塊鏈電子貨幣。而新加坡與加拿大兩個央行間也使用區塊鏈式的分散式帳簿。做為相互的帳戶支付清算機制。今年有多家央行將在外匯存底中持有比特幣。畢竟在未來世界中,實體紙幣將逐漸消失,遲早被電子虛擬貨幣所取代,央行如何能在過渡期間保住它的貨幣政策功能,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2017年5月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在歐洲議會的公聽會中做了「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對貨幣傳導機制與最終金融環境的影響」報告,指出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提供更有效、更快速的金融服務,讓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供新的商機、更能因應金融的變化,但是非銀行業在金融科技下進入競爭,在對金融海嘯後,被嚴謹的法規綁住的銀行業而言,不但出現競爭上的不公平,而且增加許多的新的風險,提到分散式帳簿的出現,對金融支付清算機制會產生頗大的影響,使得貨幣傳導機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不但對經濟中的金融行為產生衝擊,也同時影響了貨幣傳導機制與最終金融環境。
不過,P2P網貸、移動支付、電子貨幣等存在,使得貨幣總計失靈,貨幣政策失據,對經濟、金融、通貨膨脹的掌控風險增加。而分散式帳簿可簡化支付清算過程,提高跨行清算的速度、降低成本、減少交易對手風險、促進金融科技整合等等,但是電子虛擬貨幣的價格波動風險高、網路安全問題是另一個顧慮,而其去中介功能對金融業更為不利。因此,它們建議由中央銀行在現在體制架構下設立分散式帳簿區塊鏈。總而言之,金融科技對貨幣傳導機制的影響有正有負,但是產生的衝擊將是非常巨大。
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還在早期,尚未進入到成熟期,許多影響與衝擊仍然是臆測居多,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曾在媒體上建議回到金本位時代,2017年6月紐約大學教授耶邁克(D Yemcak)在芝加哥大學的史迪勒中心演講,題目是區塊鏈將對央行與貨幣政策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提出19世紀中央銀行還不存在時的自由銀行機制,在金本位下,貨幣由銀行發行的環境,認為今日的區塊鏈電子貨幣,如比特幣等,如同150年前的黃金本位貨幣是一種電子網路黃金。美國紙幣的出現是南北戰爭時,政府負債累累,印製紙幣用法律來規範它的價值與保證它的流通,金融海嘯各國紛紛印鈔,紙幣的公信力逐漸消失。跨越國境的網路虛擬貨幣是否會取紙幣而代之,尚待觀察。不過,自由銀行制的運作環境在各國強力的公權力的運作下是否能突破,值得觀察。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自十八世紀後半,蒸氣動力、棉紡織和鐵路的問世,為人類帶來機械生產,封建社會瓦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組裝生產線和電力普及,生產力大幅提高,貧富對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分立;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1960年代開始的電腦革命,讓我們有了早期的主機、個人電腦和現在的網際網路,全球化經濟型態出現。
二十一世紀發展至今,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3D列印、區塊鏈、生物技術等新科技、行動技術或感測器,還包括了奈米、腦部研究、材料科學、運算、網路、各種新科技不斷演進,突破和融合,不只是針對單一產品或服務展開創新。而是整個系統都發生轉變,譬如社群網路、身份辨識系統、共享經濟、空中汽車、人工智能等紛紛出現。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海嘯來襲,人類社會正面臨另一個翻江倒海的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行為模式、傳統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制度與體制架構都會隨著它的來臨重組調整。金融科技的出現,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變化而已,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政府,如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環境中迅速的從事調整,適應新環境的變動,將是二十一世紀中能否成功的關鍵。
TFE金融處研究員 馬國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