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注意到《Bank 3.0》這本書,主要是聽聞這本書在金管會某主管大力推薦下,已成為台灣銀行業的新顯學。許多台灣金融業高階無不人手一本,攤開報章雜誌財經版,近來更是有多家銀行相繼宣示要進行改革,要往Bank 3.0之路邁進。身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身處喬美這家十幾年來堅持金融創新,且以此作為志業的公司,筆者對台灣金融界之保守,可說是點滴在心。如今聽聞銀行將圖改變,難掩心中之澎拜,當然是即刻去書店將此書買下,好好拜讀一番。
歷史悠久,依然故我的銀行業
近代的銀行業的起源可追溯至600年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這數百年中,銀行業毫無改變,一直保持相同的運營模式。這也讓我想到在《大銀行家》(Martin Mayer著)書中講述的一個故事,某位德高望重的老銀行家要退休了,後輩為他開了一個歡送舞會,並請他發表感想講述他在銀行業數十年裡服務心得及產業變化,這位老銀行家想了想,只說了當他初入銀行業時銀行是沒有冷氣的,而今每間銀行分行都有了空調設備。看到了嗎?即便物轉星移,人類科技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歷史悠久的古老行業依然故我。然而該來的還是會來,《Bank 3.0》是一本討論隨著通訊科技及網路發展,銀行業該如何因應的書。
"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現代人每天花94分鐘使用智慧型手機,一天發E-mail及簡訊100次,每月使用網銀20至30次,但一年從頭到尾卻去不了幾次銀行分行。隨著人口結構與網路使用習慣的慢慢改變,原先為傳統銀行業務中創造優勢的ATM與分行,如今反成為其負擔,是大銀行家們重新思考與客戶的接觸方式及虛擬通路定位的時候了。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看準這股趨勢,斥資10億英鎊(約台幣510億元),推廣客戶與該行從事基本交易時時使用網路和行動裝置,除此,亦有許多國際商銀正大刀闊斧地在整頓縮減分行。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最熱,三馬(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及平安保險的馬明哲)去年年底在上海的復旦大學舉行會談,談論焦點即在比較「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以《Bank 3.0》這本書來說,筆者認為作者Brett King把金融業該如何使用網路這項工具,用作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已寫的十分透徹。金融互聯網之未來可說是盡括其中,銀行家們若要從同業中勝出,作者已點出方法。可惜的是作者忽略了或者是尚未察覺,網路時代中銀行另一項更大更強勁的對手「互聯網金融」。
一定有讀者看到筆者前面寫的兩句話有種自相矛盾之感,讀者們聽出筆者想表達的問題點了嗎?銀行家們若想從同業中脫穎而出,那或許是擁抱「金融互聯網」足矣,可惜的是在現今時代,銀行面臨的競爭對手將不只有銀行,任何具有大量數據資料機構或是公司都可以是銀行,而且他們正躍躍欲試,搶食這塊肥肉。
戶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誰輸誰贏?
「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未來誰輸誰贏,猶在未定之天,但兩者之比較,在前幾期的電子報中筆者已充分表達我的觀點。筆者想說的是銀行家們若自認為做到Bank 3.0即可高枕無憂,那將是大錯特錯。一場銀行業的大變革正悄悄醞釀。先是從流量開始,到資料的切入,然後再提供服務,然後再到金融。
從邏輯上來講是兩個方向,而兩者的競爭則是一場馬拉松的競賽,可能要用十年、二十年去看才能得知結果,但現階段而言,筆者覺得互聯網金融公司比金融互聯網公司更具優勢許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