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big thing為物聯網,將是未來5~10年內,成長最快速的產業,要好好掌握住機會。」2014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以「Next Big Thing」為題,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發表演說。他預測,未來的物聯網世界將會是一個相當美麗的世界。
萬物互聯,生活型態隨之改變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一詞,是1998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主任愛斯頓(Kevin Ashton)提出,從英文名似乎更容易聯想「物聯網」的意義:只要能連上網的任何裝置,都是物聯網的一環。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設施、設備、物品,透過網際網路串連,虛擬數據連結實體物品,得以控制、識別及服務,讓我們生活變得更美好。
近年來,各式各樣可感應、可連上網的3C產品陸續問世;而智慧型手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2007年iPhone的出現為物聯網拉開序幕。「物聯網起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智慧型手機。我們使用手機控制智慧汽車、智慧家庭與智慧手環,手機是物聯網裝置的操控中樞。」友訊董事長高鶴軒說。
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這幾乎人手一機的時代,智慧型手機逐漸包辦了所有人的食衣住行娛樂,功能全圍繞著物聯網而生,「物聯網」不再只是一個名詞,而早已融入你我生活,默默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型態。長期關注物聯網發展的市調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至2020年為止,物聯網裝置數量將成長至260億個,可望創造1.9兆美元的經濟價值,前兩大應用將是製造和醫療照護。
萬物互連,其價值不在於「物」──因為感應器和雲端運算的普及,企業能夠取得幾乎無限的資料,進而提供過去在商業上尚未有的深入觀察,才是物聯網最大優勢。
物聯網隱憂:重要資訊可能落入駭客手中
然而,科技帶來便利,也難免存在風險。以資安角度來看,市場研究機構IDC 估計,未來2年,90%以上的網路將因物聯網出現安全漏洞。
如果你覺得電話推銷很煩人,對於個資外流感到無奈,想像一下未來世界:經銷商知道你隨時隨地在做什麼,例如:下班後的開車路程中,你的車子告訴你今天太太會比較晚回家,現在離小孩才藝班下課時間還有20分鐘,以目前的交通狀況剛好可以趕上;冰箱的牛肉超過保存期限,外送距離內的披薩店很樂意在你接完小孩回到家時送上一套全家餐;智慧手錶計算你今日攝取卡路里,建議你在社區運動中心多跑一小時跑步機。
Photo Credit:wikipedia
企業和廠商能夠透過自家的產品得到這些關於你的資訊,除了穿戴式裝置、車子和手機外,甚至可能包括了維持你生命的裝置。
致力於提倡病人權益的Hugo Campos,在2011年他的TEDx talk演講中,點出裝設在他胸口的植入式心臟電擊器(ICD)所收集的身體資訊──透過網路傳回醫生辦公室,醫生可以在行動裝置上觀看,但自己完全沒有權利取得,他正在努力改變這個狀況。2013年的《紐約時報》報導中,在M.I.T研究所讀分子生物學的Gina Kolata曾提出質疑:駭客是否能透過物聯網遠端遙控心臟電擊器,造成病人休克?雖然目前此類裝置的資料傳輸只有單向,被遠端操控的可能性很小,我們也應該警覺:還有多少物聯網裝置是有可能被入侵或破壞的?
在幾乎所有東西都能連上網的將來,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隱私,是必須正視的議題;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明訂法規,釐清物聯網裝置的資安該由製造業者還是銷售業者負責,才能避免發生損害時,雙方互相推諉責任。換言之,資安若是無法強化,不論物聯網科技如何發展,民眾對於資訊竄改或外流的疑慮將不會消失,隱私、財產甚至生命安全將有可能受到威脅。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Leave a Reply